服務熱線
最近有個朋友跟我吐槽,說家里老人從三甲醫院出院后,想轉回社區醫院做康復,結果社區醫生不敢接,說檢查設備不全,藥品種類也不夠。這種情況現在還真不少見,明明醫聯體都建了好幾年了,怎么轉診還這么費勁呢?
大醫院和社區醫院就像兩個不同頻道的電臺,各唱各的調。三甲醫院床位常年爆滿,每天光是應付門診都忙不過來,哪有動力把康復期的患者往下轉?反過來看,基層醫院接個術后康復患者,掙的績效還不夠交水電費,積極性自然高不起來。
有個數據挺扎心的,某地鄉鎮衛生院兩年里向上轉診的人次少得可憐,而下轉記錄直接掛零。這就好比快遞站只收件不派件,快遞柜遲早要爆倉。上海倒是摸索出新路子,三甲醫院的專家直接到社區坐診,慢性病患者下沉率硬是提到了40%,不過這種模式需要牽頭醫院真金白銀投入人力成本。
現在去醫院最煩什么?重復檢查絕對排前三。你在三甲做的CT,轉到社區醫院還得重做一遍,說是“系統不兼容”。江蘇有家醫院搞了個轉診云平臺,患者病歷能直接傳到接診醫生電腦上,住院申請也能線上審批,這才算把轉診變成了真正的“綠色通道”。
政策早就要求醫聯體內部信息系統互通,遠程會診、影像共享這些功能五年前就寫進文件了。可現實是很多地方還在用紙質轉診單,患者拿著單子跑到下級醫院,還得重新排隊掛號,這和二十年前的看病方式有什么區別?
社區醫院缺設備、少藥品的問題不是一天兩天了。有個心梗患者康復后要用的抗凝藥,社區藥房壓根沒有,只能繼續賴在三甲醫院占床位。更尷尬的是有些社區醫院連DR機都沒配齊,想拍個X光還得去大醫院。
人才短板更讓人頭疼。北京某醫聯體做過測算,要是基層醫生能力提不上來,強行增加下轉率反而會讓患者平均住院時間延長。這就好比讓小學老師教高中課程,學生家長肯定不買賬。現在有的地方搞“首席專家工作室”,三甲專家每周固定時間去社區帶教,既看了病又帶了徒弟,算是摸著石頭過了河。
醫聯體轉診這盤棋要下活,關鍵得讓每個棋子都找準位置。大醫院主攻疑難雜癥,社區醫院守住健康管理,中間用合理的利益機制當粘合劑,拿信息化建設當高速公路。什么時候社區醫生接得住、留得下患者,什么時候轉診才能真正轉起來。
站點聲明:
本網站所提供的信息僅供參考之用,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也不代表本網對其真實性負責。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我們立刻刪除。如有關于作品內容、版權或其它問題請于作品發表后的30日內與本站聯系,本網將迅速給您回應并做相關處理。 北京醫大道恒醫療集團有限公司專注于醫院中高管理人員培訓和職業類證書咨詢服務,為公立和民營醫院提供運營管理、質量管理、績效財務、創新服務等咨詢服務及包括GCP、老年人能力評估師、醫療護理員、醫院人工智能AI提示詞工程師等個人職業證書培訓。道恒擁有資深行業專家數名,根植于行業數年,具備精準發展醫院現有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道恒致力于為醫院打造高素質管理團隊,培養醫院核心競爭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