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務熱線
2025年國家醫保局明確要求全面推行DRG/DIP付費改革,醫院績效分配機制面臨"推倒重來"的挑戰。傳統"多做項目多拿錢"的分配邏輯不再適用,如何讓績效分配既能激勵醫生積極性,又能控成本、提質量?本文結合政策要求與一線醫院實踐,拆解改革痛點與破解思路。
DRG支付的核心是按病組"打包付費",但實際操作中矛盾重重:
1. 病組權重與臨床價值失衡
- 某些高難度手術(如心臟介入)的病組權重偏低,而簡單病種(如闌尾炎)反而容易盈利。醫生抱怨:"救命的病虧錢,切闌尾的倒賺錢,這績效怎么算?"
2. 醫技科室貢獻度難量化
- 檢驗科、影像科的檢查結果是DRG分組依據,但現行分配體系難以體現其診斷價值。某三甲醫院CT室主任吐槽:"我們幫臨床明確診斷,績效卻按拍片數量算,這不合理!"
破解思路:建立"四維績效雷達":
- 診療難度:用CMI值(病例組合指數)衡量,類似"考試難度系數",CMI越高說明治療的復雜病例越多
- 成本控制:重點監控藥耗占比、次均費用偏離度
- 醫療質量:低風險死亡率、并發癥發生率等硬指標
- 患者滿意度:引入第三方評價,避免科室"既當運動員又當裁判員"
傳統績效分配像"大鍋飯",DRG時代需建多層激勵機制:
1. 雙系數調節法:既要"病組權重"也要"技術含金量"
- 病組系數:根據DRG權重確定基礎分值
- 技術系數:對高難度操作(如四級手術)追加獎勵
例:某胃癌手術DRG權重為3.0,若主刀醫生完成腹腔鏡微創手術(技術難度更高),技術系數加成20%,最終績效=3.0×1.2=3.6分
2. 動態平衡術:給科室裝上"油門和剎車"
- 結余獎勵:科室實際費用低于DRG支付標準時,按結余比例提成
- 超支熔斷:費用超標10%以內,醫院承擔70%;超過10%則科室全額賠付
四川某醫院心內科實行該機制后,CMI值提升0.3的同時,次均費用下降8%
3. 急診/ICU傾斜政策:別讓"救火隊"餓肚子
- 急診科按"有效搶救例數"計分,避免因DRG控費推諉危重患者
- ICU設置"床位周轉系數",既考核救治成功率,也避免患者滯留
案例1:四川省人民醫院的"CMI導向型績效"
- 雙重考核:將CMI值與耗材占比綁定,科室CMI每提升0.1,耗材占比上限放寬2%
- 階梯獎勵:CMI≥1.5的病例,績效單價上浮50%
案例2:江蘇省腫瘤醫院的"病案首頁革命"
- 建立病案質控"三審制":主治醫生初審、科室交叉審、院級專家終審
- 病案錯誤率與績效獎金掛鉤,首頁填寫合格率從78%提升至95%
案例3:北京某三甲醫院的"醫護分灶吃飯"
- 醫生按DRG權重分績效,護士按護理時數+患者滿意度考核
- 結果:護士主動優化宣教流程,患者滿意度提升12%
1. 嚴守政策底線
- 根據國家醫保局《DRG/DIP支付方式改革三年行動計劃》,嚴禁將醫務人員收入與檢查、藥品等業務收入直接掛鉤
2. 三步走穩落地
- 第一步:全員培訓DRG規則(如某醫院要求臨床主任通過醫保知識考試才能參與績效分配)
- 第二步:建立"模擬沙盤",用歷史數據測算各科室盈虧點
- 第三步:設置3-6個月過渡期,允許科室申訴調整病組系數
DRG支付改革不是簡單的"砍成本",而是通過績效指揮棒引導醫院回歸醫療本質——用更少的資源治好更復雜的病。當CMI值成為衡量醫生價值的"硬通貨",當節約的每一片紗布都能轉化為科室發展基金,這場改革才能真正實現患者、醫院、醫保的三方共贏。
國家醫療保障局辦公室. 2025年DRG/DIP新規發布,政策驅動下的醫院績效改革如何重構?, 2025
陳蘊婷等. DRG支付方式對公立醫院高質量發展的影響, 2022
定點醫療機構DRG/DIP支付方式改革績效評價指標體系說明, 2022
江蘇省腫瘤醫院2022年度單位預算公開, 2022
站點聲明:
本網站所提供的信息僅供參考之用,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也不代表本網對其真實性負責。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我們立刻刪除。如有關于作品內容、版權或其它問題請于作品發表后的30日內與本站聯系,本網將迅速給您回應并做相關處理。 北京醫大道恒醫療集團有限公司專注于醫院中高管理人員培訓和職業類證書咨詢服務,為公立和民營醫院提供運營管理、質量管理、績效財務、創新服務等咨詢服務及包括GCP、老年人能力評估師、醫療護理員、醫院人工智能AI提示詞工程師等個人職業證書培訓。道恒擁有資深行業專家數名,根植于行業數年,具備精準發展醫院現有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道恒致力于為醫院打造高素質管理團隊,培養醫院核心競爭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