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務熱線
這幾年,全國各地的醫院都在搞智慧化升級,宣傳標語寫得天花亂墜,但不少醫生私下里還是會吐槽:“系統越裝越多,操作反而更麻煩了。”病人也有類似的感受:手機掛號確實方便了,但進了醫院還是繞得暈頭轉向。這背后的問題到底出在哪兒?
現在的醫院里,HIS(醫院信息系統)、LIS(檢驗系統)、PACS(影像系統)這些模塊基本都是各管一攤。比如醫生開完檢查單,檢驗科的結果傳到LIS系統,影像科的報告存在PACS里,但這兩個系統經常“互不搭理”,醫生得來回切換界面才能查到完整信息。有個三甲醫院的主任形容:“就像醫院走廊里擠滿了推車,但每輛車的貨只能送到指定房間,效率能高嗎?”
這種碎片化還導致數據重復錄入。比如患者基本信息在掛號時填過一次,到了住院部又要重新輸入,護士站和藥房系統還可能再核對一遍。道恒醫管中心調研發現,某醫院僅因系統不互通,護士每天多花1.5小時手動整理數據。國家衛健委2021年發布的《醫院智慧管理分級評估標準》里特別提到要打破“信息孤島”,但實際操作中,很多醫院還是卡在舊系統的改造難題上。
患者端的體驗這幾年確實進步了。比如手機預約掛號、掃碼取報告,這些功能讓排隊時間少了一大半。但醫生端的改進卻沒跟上節奏。最典型的就是病歷錄入——患者信息明明在系統里存著,醫生還得一條條手動填寫。有醫生開玩笑:“智慧化之后,我打字速度倒是練出來了。”
這種割裂感在急診科更明顯。病人情況緊急時,醫生需要快速調取歷史病歷、檢查結果和用藥記錄,但系統切換的卡頓可能耽誤搶救時間。2024年國務院發布的《關于推動公立醫院高質量發展的意見》明確要求“推進電子病歷、智慧服務一體化”,但現實中,能把患者端和醫護端徹底打通的醫院還是少數。
解決這些問題,光靠裝更多軟件是不夠的。上海市某綜合醫院去年做了個嘗試:他們把AI臨床決策系統(CDSS)接入了醫生工作站。現在開藥時,系統會自動提示禁忌癥和藥物沖突;寫病歷時,AI能根據患者癥狀推薦標準術語,醫生點選就行。試點科室的醫生反饋,每天能省下40分鐘填表時間。
移動端整合也是重要方向。比如華西醫院的“掌上華醫”App,把掛號、繳費、查報告、醫患溝通都集中到一個界面,醫生在查房時用平板就能調閱所有數據,不用再跑回辦公室開電腦。這種設計思路和2021年《醫院智慧服務分級評估標準》的要求一致——不是單純堆功能,而是讓信息跟著醫療場景走。
上海某三甲醫院最近上線了智能分診系統。患者在手機端描述癥狀后,AI會結合年齡、病史等因素推薦科室,掛號準確率從68%提高到92%,候診時間平均縮短30%。另一個突破是語音電子病歷工具。醫生對著麥克風口述診斷內容,系統自動轉換成結構化文本,還能同步關聯檢查結果。試用這項技術的科室,病歷錄入效率提升了50%,夜班醫生尤其感慨:“終于不用邊打哈欠邊碼字了。”
這些案例說明,智慧醫院建設不需要盲目追求“高大上”。就像道恒醫管中心在調研報告中提到的:與其花幾千萬買用不上的功能,不如先解決醫護和患者每天重復十幾次的高頻痛點。畢竟,讓醫生少點幾次鼠標,可能比任何宣傳標語都更能體現“智慧”的價值。
站點聲明:
本網站所提供的信息僅供參考之用,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也不代表本網對其真實性負責。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我們立刻刪除。如有關于作品內容、版權或其它問題請于作品發表后的30日內與本站聯系,本網將迅速給您回應并做相關處理。 北京醫大道恒醫療集團有限公司專注于醫院中高管理人員培訓和職業類證書咨詢服務,為公立和民營醫院提供運營管理、質量管理、績效財務、創新服務等咨詢服務及包括GCP、老年人能力評估師、醫療護理員、醫院人工智能AI提示詞工程師等個人職業證書培訓。道恒擁有資深行業專家數名,根植于行業數年,具備精準發展醫院現有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道恒致力于為醫院打造高素質管理團隊,培養醫院核心競爭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