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務熱線
醫療數據共享成了熱門話題,醫生想用數據做研究提升診療水平,患者又擔心自己的病歷被泄露。這種矛盾怎么解決?今天咱們就聊聊醫院在保護隱私和共享數據之間到底該怎么選。
患者隱私可不是隨便說說的,國家早就用法律畫了紅線。《個人信息保護法》里寫得清清楚楚,醫院收集患者信息必須經過本人同意,而且只能用在看病這個正事上。比如你想調患者的血檢報告做研究,光有院長簽字可不行,得讓患者知道數據拿去干啥、用多久,還得拿到他們的簽字授權。還有個《醫療數據安全管理條例》更細致,連數據脫敏到什么程度都有規定。比如上海某醫院把患者身份證號中間幾位換成星號,這樣既能讓科研團隊分析疾病分布,又不會暴露患者真實身份。這些法律就像交通信號燈,告訴醫院哪里能走、哪里必須停。
不讓用數據也不行,現在醫院搞DRGs醫保付費改革,全靠數據分析來定治療標準。要是沒有真實病例支撐,怎么知道闌尾炎手術該花多少錢?北京有個研究團隊去年用20萬份脫敏病歷訓練AI,現在能提前三天預測重癥胰腺炎,準確率比老專家還高。再說慢病管理,社區醫院要和三甲共享血糖數據,才能盯著糖尿病患者按時復查。這些實實在在的好處,光靠保護隱私可做不到。
現在醫院防隱私泄露有三板斧。第一招叫“脫敏化妝術”,比如把張三改成“患者A”,病歷里只留化驗數值不寫家庭住址。道恒醫管中心幫某醫院改造系統時,給268個數據字段做了這種處理,連醫生都看不出是誰的病歷。第二招是“權限分級鑰匙”,主任醫師能看到完整病歷,實習醫生只能看基礎檢查單。有家醫院在系統里設了9級權限,每次調數據還得指紋驗證。最厲害的是隱私計算新技術,就像把數據鎖在玻璃箱里做研究——能看分析結果,但拿不走原始數據。上海某三甲醫院用這個技術,三年攢了50TB的科研數據,愣是沒出過泄露事故。
說到底,隱私保護和數據共享不是對立關系。就像家里裝防盜門也要留鑰匙孔,關鍵得找到既安全又方便的辦法。現在法律把規矩立好了,技術也跟上了,醫院要做的就是嚴格執行規定,把患者數據用在正道上。畢竟誰都不希望自己的病歷在網上亂飛,但要是能幫醫學進步,多數人還是愿意貢獻匿名數據的。這種平衡點,需要醫院、技術公司和患者一起慢慢摸索。
站點聲明:
本網站所提供的信息僅供參考之用,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也不代表本網對其真實性負責。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我們立刻刪除。如有關于作品內容、版權或其它問題請于作品發表后的30日內與本站聯系,本網將迅速給您回應并做相關處理。 北京醫大道恒醫療集團有限公司專注于醫院中高管理人員培訓和職業類證書咨詢服務,為公立和民營醫院提供運營管理、質量管理、績效財務、創新服務等咨詢服務及包括GCP、老年人能力評估師、醫療護理員、醫院人工智能AI提示詞工程師等個人職業證書培訓。道恒擁有資深行業專家數名,根植于行業數年,具備精準發展醫院現有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道恒致力于為醫院打造高素質管理團隊,培養醫院核心競爭力。